通過電視劇這種藝術創作形式講生態環保故事,既弘揚了主旋律,又把道理說得淺顯易懂,最終呈現出的效果,比填鴨式、灌輸式的宣教片更加入腦入心,受公眾歡迎。
從2017年熱議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到2018年熱播的電視劇《陽光下的法庭》,再到近期的《大江大河》,均抓住了觀眾眼球,贏得了普遍好評。編劇通過不同角度和藝術手法制作的這些大劇,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把生態環境保護內容作為劇中重要情節進行了描述。
《人民的名義》中堅決不要落后的GDP、污染的GDP、血淚的GDP的李達康書記;《陽光下的法庭》里維護公平正義,保護生態環境,剛正不阿、鐵骨柔情的省高院院長白雪梅;《大江大河》里力求故鄉生態美、百姓富,朝氣蓬勃、銳意進取的改革開放俊杰宋運輝……通過這些對生態環境保護情節的呈現,為觀眾描繪了走綠色發展道路的美好圖景,回應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期盼。
通過電視劇這種藝術創作形式講生態環保故事,既弘揚了主旋律,又把道理說得淺顯易懂,最終呈現出的效果,比填鴨式、灌輸式的宣教片更加入腦入心,受公眾歡迎。生態環境部門的宣教人員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發:生態環境文化傳播的路子對了,就能夠成為各類文藝作品中的主角和亮點,引領大眾文化新潮流,深化生態文明宣教活動。
近日,有媒體刊文稱生態環境保護正在影視劇中擔當主角,或將迎來有生態環境元素影視作品創作的新高潮。的確,生態環境保護現在愈來愈被影視界重視,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這一現象的產生,首先歸功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將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得益于影視界對生態環境文化的關注,許多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制片人和藝術家,順應時代潮流和大眾需要,用大家喜好的影視劇形式,將生態環境文化推到大眾面前,力求將生態文明思想深植人民心中。
第三,得益于主流媒體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和推動,尤其是媒體通過各種現代傳播方式,推薦有生態環境元素的影視劇,激活了社會各界尤其是人民群眾的文化基因,加入到觀看、評論、傳播、創作優秀影視劇活動中。這不僅有利于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質水平,還能增強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逐步使有生態環境元素的影視劇成為新時代的“潮”文化,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當然,影視劇僅是文藝作品中的一種形式,群眾在享用這些文化大餐的同時,也期盼有更多生態環境元素的各類文藝作品出現,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就要求有關部門要站在新的起點上,創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推出更多有生態環境元素、高質量的文藝作品,引領文化新潮。
對此,優秀文藝工作者可以俯下身子,深入到污染防治攻堅戰一線,體驗生活,挖掘故事,進行創作,謳歌生態環境保護事業,頌揚新時代的典型人物,傳播生態文化。有關部門可以設立專項資金,對生態環境文化創作和傳播予以支持,以便擴大創作隊伍,提升創作能力水平,多出有生態環境元素的各類文藝精品。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堅持文化自信,勇于擔當,把熱愛文藝創作、有文化特長的干部職工組織起來,通過各種方式調動其積極性,加入到各類文藝作品的創作隊伍中,參與創作一批接地氣、激濁揚善、有血有肉、催人奮進的高質量文藝作品,助力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歌頌生態環境保護鐵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