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巍巍、綠水悠悠,贛鄱大地宛若一幅風光旖旎的畫卷。
江西省委書記劉奇指出,不以江西為世界,而以世界謀江西,以更高標準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在探索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道路上,江西省進一步拓寬宣傳渠道,積極發出環保好聲音,講好環保故事,做好環保文章,開創江西特色生態環境宣傳工作新境界。
建起來:搭建宣傳體系,形成宣傳網絡
生態環境宣傳是一盤“大棋局”。江西省率先在全國建立起每月例行新聞發布制度、搭建“江西環保微矩陣”,形成一個從上至下、從現實到虛擬的生態環境宣傳網絡。
拓寬生態環境宣傳主動脈,將每月例行新聞發布制度向下延伸,在各設區市也建立了季度例行新聞發布制度,主動發布權威信息,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江西省生態環境新聞發布水平明顯提高。
2018年,江西省共組織召開了13場新聞發布會,其中由廳領導發布的有5場。通過新聞發布會,江西省主動設置議題,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為打好打勝污染防治攻堅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營造氛圍。
為了搭建一個順暢的傳播渠道,2018年,江西省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縱貫省、市、縣三級,涵蓋112個成員單位的“江西環保微矩陣”,其中,省級1個、市級11個、縣級100個。
通過這些生態環境宣傳的“毛細血管”,老百姓可以隨時拿起手機,了解當前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環保工作動態;生態環境部門加強了環保工作者、媒體、環保組織、公眾之間的溝通對話,動員各方力量,實現群策群力、群防群治。
江西省生態環境廳在生態環境宣傳方面的工作得到了生態環境部和江西省委宣傳部的充分肯定,省委宣傳部召開了兩次新聞發布工作現場會,推廣新聞發布經驗。
用起來:加強平臺管理,提升宣傳水平
建立起生態環境宣傳體系后,江西省出臺一系列文件,加強管理,將平臺運行情況納入年度目標考核管理,提升宣傳水平。
《江西省環境保護廳關于進一步規范例行新聞發布的通知》明確規定,從2018年開始實行每月例行新聞發布,由分管廳領導或機關處室(廳直單位)主要負責人組織召開,對例行新聞發布會的內容、流程及有關要求進行了規范。
針對“雙微”矩陣平臺,江西省對全省生態環境系統新媒體矩陣的建設、運行和管理進行了規范,對各級“雙微”平臺運行情況,每周講評,每月通報,并納入年度目標管理考核重要內容。
新媒體時代,以往板著臉的宣傳方式很難適應當前形勢。江西省采用購買第三方服務的方式,重點打造省級“雙微”平臺,并針對環保宣傳的重點任務,組織了全省新聞發言人和環保系統新媒體操作培訓班,全面提升新媒體平臺的使用能力和新媒體產品的制作水平。一批高質量的新媒體產品產生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江西省還積極探索、結合實際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環境宣教活動。比如,舉辦了“和藍天一起過春節”環保征文、環保民意調查等活動,開展了全省百所高校青年志愿者環保宣傳實踐、中國少年兒童生態教育示范課進校園等活動。
全新的生態環境宣傳模式,得到了社會媒體的青睞。2018年,江西省在微信公眾號和官方微博發布2810篇信息,在中央及省級媒體上稿7000余篇,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戰略性、基礎性、支撐性保障。
動起來:開放環保設施,促進公眾參與
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如何,主要依賴于每個人的意識和行動。江西省穩步推進公眾開放工作,探索江西特色的公眾參與方式,培養更多生態文明理念的宣傳者、傳播者和實踐者。
2018年12月28日,高安市的小學生們走進了建成剛滿一年的高安市垃圾焚燒發電廠。以后,在每月最后一個星期三,市民都可以走進這里,聽講解員介紹垃圾處理相關知識,隔著玻璃幕墻,親眼見證整個垃圾焚燒發電和尾氣達標排放的流程。
這是江西省向公眾開放的一處環境治理設施,也是江西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開創江西特色生態環境宣傳工作新境界的一個探索。
考慮到電力設施建設鄰避效應突出,江西省大膽創新,在原有的四類設施基礎上增加了電力輻射設施,同步開展了五類設施向公眾開放,形成了富有江西特色的公眾開放格局。
截至目前,江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南航前湖校區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等5家首批向公眾開放的單位,累計組織向公眾開放活動50余次,參加人數共計6000余人。
通過向公眾開放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滿足了公眾對環保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提高了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知度,激發了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凝聚了建設“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的廣泛共識。
(中國環境報記者 郭薇 文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