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垃圾分類通過垃圾袋“身份識別”實現全民監督
全國大多數城市在國家政策引導下開展垃圾分類強力推廣工作,“浙江模式”成為其中的典范,也成為其他城市爭相學習的對象。本文帶你看一看,浙江省成功推動垃圾分類工作背后的那些秘密。
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濫觴,浙江省在垃圾“三化”方面進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始終不渝地踐行著綠色發展,步步為營,全面打破環保與經濟的命題,已經成為國內推動垃圾分類工作的典范之一。
不斷創新垃圾垃圾分類模式,是浙江走在前列的主要驅動力之一。據悉,截至目前,浙江已經探索出智能化垃圾分類、常態化管理、政府攜手市場等多種模式,使得垃圾投放、垃圾收運及垃圾處置真正良性循環。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從城市到農村,浙江垃圾分類推廣已經基本成型。據悉,2017年,浙江已經實現農村垃圾分類的三大領先地位:全國唯一在農村展開垃圾分類;全國唯一利用機器成肥;全省農村垃圾集中有效處理基本實現全覆蓋。
浙江省對于垃圾分類的認知十分清楚:它始于城市,但突破口卻在于農村。為了促進垃圾分類在農村地區的扎根落地,浙江省依據“群眾受益全面、設施覆蓋到位、處理運行常態、減量效果明顯、資源循環利用”的原則,設立生活垃圾分類資源化站點,取得顯著成效。
而為了破解民眾缺乏垃圾分類習慣的難題,浙江有針對性地出臺了系列舉措 ,對垃圾分類進行指導性和強制性的約束,譬如:
《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范》《浙江省城鎮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等,溫州、麗水等城市也都相繼出臺了符合本地實際的相關政策,對垃圾投放主體的責任加以明確。
據了解,截至2018年6月,浙江省已經建成并投運123座城鎮生活垃圾末端處理設施,無害化處理率超過99%,日處理能力實際可達6.8萬噸。而2018年,浙江省還再投建27座垃圾處理設施,提升超過1萬噸的垃圾日處理能力,使得日處理能力達到7.8萬~8萬噸。
整體來看,浙江省目前的垃圾處理能力與垃圾產生量大致持平。針對存在的地區處理能力分布不均衡、處理方式不甚科學及環保等問題,未來2~3年內,浙江省計劃再建設30多座垃圾焚燒設施,提升生活垃圾資源化率的穩步提升。
按照浙江省未來5年的規劃,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在2022年左右實現全覆蓋,實現100%的資源化回手利用率,以及超過60%的回手利用率。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垃圾分類本身作為文章,浙江省同樣注重垃圾源頭減排,通過升級限塑令、整治過度包裝、探索快遞包裝綠色回收等,減少生活垃圾的產量,采取鼓勵措施引導社會、企業和個人的垃圾減排與分類意識。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引,垃圾分類已經成為美麗浙江建設的題中之義,也已經成為浙江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要求、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