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第十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談了他對新時代的理解。他強調,市場需求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這也在逼迫行業重新回歸技術思考,并提出了環境技術創新的五大趨勢。
傅濤用四個詞來描述新時代的特征:黨領導一切、以人民為中心、充分與平衡、感知優先。
新時代下,理解生態環境也會有不同的邏輯。
生態環境被作為政治因素。傳統發展模式下,環境是經濟的附屬,是仰視經濟的,隨著環境壓力的加大,環境得以平視經濟。在新時代,生態環境是政治任務,一定背景下,可以比經濟優先。
存量與增量并存,外延需求拓展為主導。20多年前,產業剛剛做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的時候,其實是一窮二白的。污水處理從第一座污水處理廠到現在5000多座,已經走過20多年,既存在著存量的提升問題,也存在增量不足的問題,但是外延需求仍然在不斷拓展。
傅濤強調,水十條、土十條、大氣十條所覆蓋的領域,只有30%到40%直接計入了產業的范圍,很大一部分需求還在陸續釋放,環境的服務范圍不斷拓寬。
新釋放的絕大部分需求沒有清晰財務支撐。早期的供水、公交、燃氣等領域,可以向老百姓直接收取費用,后來的污水、垃圾處理有政府專項收費支撐。這些都有明確的價費體制。但陸續釋放的需求,絕大部分并沒有清晰的財政支撐。如黑臭水體治理、地下水修復、土壤修復、大氣治理等等。
政府支付意愿大于支付能力。面對環境治理,以前是能不做就不做,建成能停運就停運。隨著監管逐漸趨嚴,政府的支付意愿也越來越強烈,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工業企業,都在從被動環保變成主動環保。
但遺憾的是政府的支付能力在衰減,傅濤指出,過去30年,我們的財稅收入每年都以近兩位數的幅度在增長。但現在,我們的財稅收入增長在放緩,地方政府支付能力減弱。而環境治理領域絕大部分是地方的市政公用事業,實際上要靠地方財稅來進行支撐。
生態環境需求的兩種場景
基于以上思考,傅濤還提出了兩個生態環境需求的場景。
場景一:地方政府的兩難
環保督察越來越嚴格,督察組提出一系列整改要求,基本都要限期完成。環保督察的問責考核更加精準,生態環境出問題,首先問責省市縣委一把手,力度空前。面對強力的環保督察,地方政府顯得手忙腳亂,甚至還沒來得及系統規劃。
同時,地方政府公共預算入不敷出,政府發債和政府融資平臺也受到嚴格限制。傅濤指出,目前各種環境治理項目其實是簡單疊加,涉及金額巨大,如黑臭水體治理等PPP項目,動輒就要幾十億,甚至百億,這也給財稅體制提出了很大挑戰。
另外村鎮環境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地下水等需求不斷釋放,逐步被老百姓關注和感知。行業需求在膨脹,供給雖然有能力,但支付體系不匹配,這也是地方政府的兩難場景。
場景二:原來備受歡迎的招商引資項目不再被待見
工業企業作為招商引資的主力軍,以前都是被熱捧的。這幾年工業排放要求年年提高,投資層層疊加,給工業企業帶來很大困惑。
其次,即便達標,因為總量原因,也要被停限產。重點污染企業每周都會被檢查,所有項目幾乎都是限期完成。傅濤表示,原來備受歡迎的招商引資項目不再地方招商被待見。
環境重歸技術時代
以上是生態環境的兩種需求場景,需求決定供給。在這樣的背景下,環境產業必然重歸技術時代。
傅濤介紹,十年前,水業熱點論壇關注的是行業熱點和缺位問題,那時候污泥問題突出,但不受關注,所以論壇主要關注的是污泥治理問題。十年后,我們明顯感知到,市場需求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這也在逼迫行業重新回歸技術思考。
但傅濤也強調,“此技術非彼技術”,十年以前的技術探討與十年之后的技術探討,有很大區別。新時代的技術探索,不僅要求污水處理廠能穩定運營,還需要把穩定運營的效果讓人民感知到,傳遞到經濟可以支撐的范圍中。因此,傳統點狀供給不能滿足新時代下的生態環境需求。
那么新時代下的技術出路在哪里?傅濤對新時代下的環境技術需求做了基本判斷:
首先會高度關注環境質量與環境效果。
達標卻違規,達標卻被停限產,這是感知帶來的需求突擊性。如二噁英排放按照監測結果雖然達到環保標準,如果老百姓感知不達標,檢測合格也沒有用,老百姓的感知才是唯一的標準。不能僅僅追求科學達標,檢測達標,還要面臨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
行業需要顛覆性的技術路線來解決支付難題。傅濤認為,如果還按照傳統疊加的思路治理生態環境,投入再多的資金,也恢復不了“綠水青山”。
技術因素在產業不同階段中的價值
技術能滿足這些需求嗎?傅濤認為,新時代下的環境需求是綜合性的需求,僅僅依靠技術是不夠的,還需要五位一體體系的建立,需要政府的推動、老百姓的綠色消費、金融的支持、需要產業的聯動,技術是其中重要一環。
傅濤指出,“回顧產業發展的20多年歷程,可以發現環境產業實際上是環境技術創新的重要載體,甚至在某種階段是唯一的載體和橋梁。”
環境產業發展20多年中,經歷了環境產業1.0時代到3.0時代,如今正進入4.0時代。在產業的四個發展階段中,技術因素在產業中的價值也不同。
環境產業1.0時代,環境產業主要圍繞點狀需求展開,為政府的點狀排放、點源排放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產業競爭也是圍繞單點展開的,最后也都趨向于惡性競爭,出現低價競爭等不利于市場發展的現象。
這一階段技術主要考慮如何用少量的資金實現單點服務的穩定、達標,需要攻克一個又一個單點難題,基本是借鑒國外技術經驗,填補國內空白。
傅濤指出,這個階段,我們的規劃,都是圍繞單點服務展開,但遺憾的是并沒有很好的效果,我國仍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環境產業2.0時代,受到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的推動,產業開始追求綜合服務,以質量為驅動,以效果為導向。
這一階段,受三大十條的影響,技術重新成為核心因素之一,開始追求綜合最優,追求老百姓能夠感知到的環境效果。
這其中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產業依靠資本和關系的拉動,技術基本被淡出。
進入環境產業3.0時代,環境產業已經不僅僅局限在“點”、“面”的治理,而是與社會、經濟、人民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整體化、系統化的服務,是以效果為導向的系統質量的提升。不僅僅要從城市的污染物出發,也需要了解一個城市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生活習慣、資源稟賦,追求綠色發展。傅濤指出,環境產業3.0時代的服務,強調的是綠色轉型,為甲方提供系統的綠色發展方案。
這一階段,產業真正進入了綜合服務時代,產業對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深入產業,深入城市,需要技術對產業的各個要素有深刻的理解,從而提供系統服務。
環境產業4.0時代,也稱之為兩山產業時代。要真正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就要不斷創造增量價值。
這一階段,需要產業思考如何實現內外要素的強鏈接創造價值奇點,對技術提出了更好更高的要求。每一個末端都會是一個新的聯通的開始,需要跨界,需要強連接,需要創造價值的奇點。
傅濤指出,內生式的技術研發,一般會經歷技術突破、工程化、產業化、市場化、資本化五個階段。環境產業內生式技術創新基本周期一般要在8-10年,因此,內生式技術創新難以支撐新需求。
同時,技術的發展不得不面對的外部大勢和機遇。
首先是國際化。我國很多技術研發都是在國際經驗基礎上完成的,靠買進國際技術和公司,不斷推動技術的研發。因此,技術的發展必然面臨跨國而來的技術沖擊。
其次是跨界。隨著環境產業的備受關注,越來越多的外行業企業進入到環境領域,跨行業技術不斷導入,跨界技術融合加速。
第三是資本化。資本加速器全面啟動,技術的資本動力已經不僅是國家撥款。
第四是互聯網化。現在社會是一張網,互聯網化,已經讓世界連成了一體。
因此,傅濤指出,技術創新的傳統模式是難以為繼的,市場難以給出5年以上的技術創新周期。
環境技術創新的五大趨勢
在這樣的背景下,傅濤提出了環境技術創新的五大趨勢:
系統化趨勢。系統思維把研究和處理的對象看做一個整體。從整體出發來研究系統整體各要素的相互關系。從本質上解決其結構、功能、行為和動態,以把握系統整體,達到最優的目標。傅濤強調,統是一個關聯整體,不是各部件的機械疊加,各要素并非獨立存在。
綜合和系統的區別,關鍵要看是立足局部看整體,還是立足整體看局部。如大部制改革的推進,組建了生態環境部和自然資源部,首先是實現了綜合,綜合設計院、綜合醫院、綜合環境服務商,都只是綜合。綜合不等于系統,綜合是多要素放在一起了,是否能實現一個系統,關鍵看是否建立起了各要素的有機關系。
如同立足五行來研究金木水火土,金木水火土各要素之間都有相生相克的密切關系。在整體面前,關系比機理更重要,所以系統化的本質是研究關系。
小眾化趨勢。未來技術必然要從傳統的大眾化和規模化,到小眾化和定制化的技術供給轉化。這就需要細分領域的聚焦和領先,實現商業模式的創新。
孵化加速化趨勢。傅濤強調,需要形成技術產業鏈,通過孵化加速,加快轉化。而加速的導向是需求,而非供給。基于此,E20成立創新訓練營,做了四層結構:戰略與商業模式,品牌與市場推廣,資源與項目落地,資本與價值放大。四位一體創新訓練營的服務工作,根本上是為了突破產業鏈微笑曲線最低端,即產業化的瓶頸問題。
整合化趨勢。環保行業的創新應該是反向創新,行業創新是需求拉動的。雖然大量的需求被釋放,但基本都沒有被滿足,即便是最好的污水處理廠,也面臨著進一步優化能源、優化資源、回收利用的需求。用大量釋放的需求反向整合技術,問題為入,增量為出,用技術突破作為主導,到需求帶動和整合技術供給。
鏈接化趨勢。兩個機構用線連上了,稱為連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稱為鏈接。未來將從連接走向鏈接。從一對一,到一對多,再到多對多,只有在產業生態中才是有未來的。
目前環境治理的甲方已經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滿足環境治理需求,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綠水青山的增量中找到金山銀山。這需要產業通過系統優化,創造新的價值來挖掘金山銀山,要在綠水青山的增量中找到金山銀山。
傅濤強調,在這樣的背景下,產業需要從終點站變成中轉站,才會有價值的增量,這個價值的增量稱為價值的奇點。只有用鏈接的方式連通新的價值,環境產業才能很好的回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需要技術來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