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精品大片红水多多久久一级,妇女做爱视频网站,91亚洲国产系列精品第56页
|| 歡迎訪問甘肅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甘肅環境保護網官方網站,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
網站首頁
會員之窗
關于協會
加入協會
會員快訊
會員風采
會員查詢
新聞資訊
環保要聞
環保案例
環保知識
通知公告
產業前沿
政策導向
技術創新
產品開發
市場分析
能力評價
環境污染治理工程服務能力評價
環境污染治理專項設計能力評價
環境管理綜合服務(環保管家)能力評價
環境保護產品推薦證書
建設項目環境監理能力等級評價證書
證書查詢
環境服務認證污染治理設施運營服務認證
環境保護產品認證
信用評價
法規標準
政策法規
技術規范
團體標準
行業專家
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態 -
環保論壇
-
專家觀點
杜祥琬院士:實現雙碳目標需要克服巨大困難
發布時間:2021.06.27 新聞來源:中國能源報 瀏覽次數:
6月22日,在人民日報社舉行的2021能源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杜祥琬主旨演講內容如下: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意義重大,引領我國及時實施低碳轉型,以低碳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社會文明形態將逐步由工業文明進入生態文明。雙碳目標也將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及時抑制發展高耗能產業的沖動,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進步,拉動巨量的綠色金融投資,帶來新經濟增長點和新就業機會,支撐高質量發展。
作為能源革命的兩個里程碑,雙碳目標將大幅推動節能和提高能效,同時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穩步減少化石能源,構建以非化石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體系。在煤炭消耗量較大的階段,實施低碳轉型可使我國在能效方面獲益更多。以更綠色和高效的能源保障能源的供需安全和環境安全。因此,低碳轉型與保障能源安全并行不悖。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重新認識我國能源資源稟賦。若只講“富煤、缺油、少氣”,不能準確描述我國能源資源稟賦,這是一個影響我國能源政策、能源戰略的重大問題。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是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現已開發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術可開發量的1/10。實現能源低碳轉型,我們的資源基礎豐厚。
我國提出雙碳目標,既體現了應對氣侯變化的“共區原則”和基于發展階段的原則,又彰顯了一個負責任大國應對氣侯變化的積極態度。但同時,實現目標需要克服巨大困難,包括產業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以及對高碳發展的路徑依賴慣性比較大等。因此,實現雙碳目標是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科學的轉型過程,政策性很強。需要把握好節奏,積極而穩妥,既要防止“一刀切”簡單化,又要防止轉型不力帶來的落后和無效投資。而且,碳達峰不是攀高峰,更不是沖高峰,而是高質量經濟發展同時的達峰,是產業結構優化和技術進步導致碳強度逐步降低的實現達峰,是瞄準碳中和的達峰。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碳中和要開創一條兼具成本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路徑。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有9個抓手值得關注——
1.“能源減碳”與“藍天保衛戰”有高度協同性。隨著碳達峰和進一步降碳,空氣質量的特征指標PM2.5將首先達到國家目標35ug每立方米,進而達到全球目標15ug每立方米。對此,應將二氧化碳的監測、報告、計算和標準體系納入大氣質量監測,抓實減污降碳協同效應。
2. 節能、提效是實現雙目標的戰略之首,產業結構、管理、技術和文化節能都很重要。2019年,我國能源強度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是OECD國家的2.7倍。在當前消費水平下,能耗降1%,對應減少 0.5億噸標準煤,減排1億多噸二氧化碳。
3.推動能源電力行業減排,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電力。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提供電和氫以及熱和冷,是我國可以掌控的、更經濟安全的電源。對此,可發展智能電網、儲能、分布式能源等,提升配電網服務水平;重視核電作出的新貢獻,在安全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利用地熱、工業余熱等,到2030年前實現散燒煤全部替代。在此過程中,還要重視中東部“身邊取”和“遠方來”相結合,集中式與分布式相結合,由此做到中東部高比例自給,減少“西電東送”“北煤南運”壓力。
4.重視交通行業減排。以電代油,以氫代油、使用生物航空燃油,并實施道路運輸車輛達標車型制度,優化公交和軌道交通,倡導自行車綠色出行,發展交通設施與可再生能源結合。
5.推行工業領域減排。目前,工業領域能耗占到全社會能耗的60%左右,急需調整產業結構,抑制發展高耗能產業的沖動。構建低碳循環的工業體系,強化物料循環回收利用體系建設。以鋼鐵行業為例,電爐煉鋼技術的碳強度遠低于高爐生產技術,長流程進步到短流程可大大降低碳排放,以綠氫直接還原鐵可實現鋼鐵生產零碳化。但是需要下功夫,需要時間。
6.實施建筑行業減排。供暖、制冷、照明等環節均可推行電氣化,電則來自可再生能源和工業余熱。數字化、智能化的應用,智能家居、智能家用電器的普及,均將加速建筑行業脫碳。
其中,建筑改造不僅可節能,還能產能。比如利用BIPV,實現電力自發自用的潛力巨大。我國城鄉建筑共約600億平方米,可利用面積250億平方米,外加其他建筑表面,使用其中的50%,即可安裝15億kw光伏,每年發電量2萬億kwh。
7.關注循環經濟,特別是固廢資源化利用。把廢棄物分類資源利用的程度,作為現代化的一個必備標志,由“無廢城市”試點走向“無廢社會”。建議減少垃圾填埋、高比例資源化,加大固廢中金屬等再生資源利用,還可用好能源轉型當中產生的新型固廢,為實現碳中和作貢獻。
8. 發展碳匯,鼓勵CCUS等碳移除和碳利用技術。減排后的溫室氣體排放,通過“碳匯+移除技術”即可實現碳中和。目前,我國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大約為每年12億噸二氧化碳,首先是發展森林碳匯,再在不易脫碳的工業環節,發展碳捕集、利用。
9. 將碳交易、氣候投融資、能源轉型基金、碳中和促進法等,作為引導碳減排的政策工具。碳中和呼喚深度的科技創新和金融支持。
分享到: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
隱私與安全
|
聯系我們
主辦單位:甘肅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聯系方式:(0931)8649676 (0931)8786263 郵箱:gshbcyxh@126.com
通訊地址:蘭州市城關區天水路500號嘉盛園B區1號樓2層480-2-1號商鋪
隴ICP備18003209號-1
隴ICP備18003209號-2
公安備案號:62010202002920
郵編:730000 聯系電話:(0931)8649676 (0931)87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