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今年10月11日-14日將在云南昆明舉辦。自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來,我國通過完善政策法規、加強就地和遷地保護、深化國際合作等政策措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廣度、深度和專業度得到顯著提升。
生物多樣性包含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遺傳資源多樣性等三個層次。我國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高等植物種類約3.5萬種,占全球高等植物總數的10%,居世界第三位。還是世界上哺乳動物物種資源、鳥類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同時,我國不僅自然生態系統復雜多樣,也是作物遺傳和林木遺傳資源大國。
近年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得益于開展就地和遷地保護、實施重大生態工程、完善政策法規等一系列舉措。
自然保護地為保護重要生態系統和重點保護物種起到積極作用,遷地保護措施則側重拯救、繁育等工作。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全國自然保護地總數量達到1.18萬個,約占我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
天保工程、退耕還林等重大生態工程,改善和恢復了重點區域野生動植物生境條件,提升了生態系統質量。
不斷完善的政策和法律體系提供了必要支持和保障。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體系包括: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建立“三區三線”管控體系,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扶貧協同發展模式,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生態補償機制。我國從空間管控、保護與利用、保護與補償等方面強化頂層設計,建立起全方位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框架。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我國將構筑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加強國家重點保護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的保護修復,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加強外來物種管控,守住自然生態的安全邊界,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質量整體改善。要科學劃定自然保護地保護范圍及功能分區,加快整合歸并優化各類保護地,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甘肅省生物多樣性豐富,有野生高等動植物種類共6,117種。甘肅省共有野生維管植物5,160種,野生動物共有957種和亞種。按群系劃分為10個植被型組、36個植被型、52個植被亞型、286個群系。甘肅省境內中國特有種目前記錄的數量為2,384種,其中中國特有植物共2,204種,裸子植物中國特有種共26種,被子植物中國特有種共2,061種。中國特有動物180種和亞種,其中魚類67種和亞種,兩棲類22種,爬行類26種,鳥類30種,獸類35種。全省生物多樣性集中分布在隴南山地及甘南高原,一般的區域集中分布在祁連山區及甘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徽成盆地及自西向東伸入隴中地區的祁連山余脈的榆中地區,貧乏的區域集中分布在隴中黃土高原。
提高公眾參與的廣度、深度與專業度,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長久之計。這不僅需要開展自然教育、普及宣傳以提高公眾參與度,還需要通過探索共建共管,形成人人參與人人保護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