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2月21日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全面介紹了新時代中國能源發展成就,闡述了中國推進能源革命的主要政策和重大舉措。
白皮書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推進能源消費方式變革,構建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深化能源體制改革,持續推進能源領域國際合作,中國能源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消費結構優化成效顯著,向清潔低碳加快轉變
白皮書指出,長期以來,中國堅定不移推進能源革命,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發生重大變革,能源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不斷優化。
在生產端,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煤、油、氣、電、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生產體系。經初步核算,2019年,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39.7億噸標準煤,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其中,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快速擴大,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均居世界首位。截至2019年底,在運在建核電裝機容量6593萬千瓦,居世界第二,在建核電裝機容量世界第一。
在消費端,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降低24.4%,相當于減少能源消費12.7億噸標準煤。此外,經初步核算,2019年,我國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57.7%,比2012年降低10.8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23.4%,比2012年提高8.9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15.3%,比2012年提高5.6個百分點,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的目標。
從2012年至2019年,我國以能源消費年均2.8%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7%的增長。總體來看,我國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斷提高,消費結構正在向清潔低碳加快轉變。
能源與生態環境友好性明顯改善,
能源綠色低碳消費水平不斷提升
一段時期以來,我國把推進能源綠色發展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要舉措,取得了良好成效。
推進終端領域電能替代。在居民采暖、生產制造、交通運輸等領域推行以電代煤、以電代油,穩步提升全社會電氣化水平。2019年,完成電能替代電量2065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32.6%。
加強分散燃煤治理。制定《燃煤鍋爐節能環保綜合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提高鍋爐系統高效運行水平,因地制宜推廣燃氣鍋爐、電鍋爐、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加快淘汰燃煤小鍋爐,根據大氣環境質量改善要求,劃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區。
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制定《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年)》,將改善民生與環境治理相結合,堅持宜氣則氣、宜電則電、宜煤則煤、宜熱則熱,大力推進清潔取。截至2019年底,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55%,比2016年提高21個百分點。
目前,我國已經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潔煤電供應體系。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已實現超低排放煤電機組達8.9億千瓦,占煤電總裝機容量86%。超過7.5億千瓦煤電機組實施節能改造,淘汰燃煤小鍋爐20余萬臺,重點區域35蒸噸/時以下燃煤鍋爐基本清零。
2019年,我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1%,超過了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持續加強重點領域節能降耗工作,推進能源消費方式變革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白皮書指出,通過實行能耗雙控制度、健全節能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完善節能低碳激勵政策、提升重點領域能效水平等舉措,我國持續加強重點領域節能降耗工作,推進能源消費方式變革。
工業領域節能方面,實施國家重大工業專項節能監察、工業節能診斷行動、工業節能與綠色標準化行動,在鋼鐵、電解鋁等12個重點行業遴選能效“領跑者”企業。開展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專項行動,發布《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工作指南》, 遴選153家工業領域示范企業(園區)。
建筑領域節能方面,新建建筑全面執行建筑節能標準,開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推動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提升公共建筑能效水平,加強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截至2019年底,累計建成節能建筑面積198億平方米,占城鎮既有建筑面積比例超過56%, 2019年城鎮新增節能建筑面積超過20億平方米。
交通運輸節能方面,完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推廣多式聯運。提升鐵路電氣化水平,推廣天然氣車船,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完善充換電和加氫基礎設施,鼓勵靠港船舶和民航飛機停靠期間使用岸電,建設天然氣加氣站、加注站。淘汰老舊高能耗車輛、船舶等。截至2019年底,建成港口岸電設施5400余套、液化天然氣動力船舶280余艘。
公共機構節能方面。實行能源定額管理,遴選發布政府機關、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能效領跑者,實施綠色建筑、綠色辦公、綠色出行、綠色食堂、綠色信息、綠色文化行動,開展3600余個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創建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