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生態環境部門為“母親河”黃河排污口進行“診療”(資料圖 甘肅省生態環境廳供圖)
歷時三年,甘肅完成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期間主要對省內有污染排放的3萬多個單位和個體經營戶進行了全面調查,獲取了全省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和移動源相關基本信息和污染物排放信息。
近日記者從甘肅省生態環境廳獲悉,通過此次普查,甘肅形成了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統一數據庫,共有1600余張數據庫表,4500余個數據字段,2500余萬條數據記錄,形成了全省污染源普查“一張圖”。
“通過此次開展污染源普查,我們摸清了全省各類污染源的基本情況,各類污染源的數量、結構和分布狀況,掌握了全省各類污染源的排放情況、健全了全省污染源檔案和信息數據庫。”甘肅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閆子江介紹說。
據介紹,2017年底,甘肅各類污染源數量是33561個(不含移動源)。其中工業源9574個,生活源19283個,畜禽規模養殖場4220個,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382個,以行政區為單位的普查對象數量102個。其中,蘭州、隴南、天水、定西、武威5市各類污染源數量占到省總數的54.05%。
甘肅省生態環境部門為“母親河”黃河排污口進行“診療”(資料圖 甘肅省生態環境廳供圖)
閆子江說,污染源普查數據是生態環境部門目前掌握最為全面、詳實的污染源狀況數據信息,有利于全面分析當前污染源基本情況,包括行業分類、占比、重點源分布、污染物產生情況、治理技術水平、運行效率等信息,以及摸清整體環境問題主要成因。
“因此,必須有效利用好全省污染源普查數據,科學全面將普查結果轉化為工作成果,最大限度發揮出普查工作價值。”閆子江表示,距離上次污染源普查已過去十年,這期間甘肅國內生產總值(GDP)在增加了184%的同時,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實現了大幅下降。全省在優化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了全面提升。
在污染防治取得進步的同時,目前甘肅依然面臨著顆粒物、氮氧化物等四項污染物排放量依然過高,對大氣和水的環境質量改善尤為重要;污染源涉及主體多,且很多是無組織排放,治理和監管難度比較大;重點流域和重點區域的排放強度大,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任務艱巨等為問題。
閆子江表示,下一步需要繼續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努力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