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精品大片红水多多久久一级,妇女做爱视频网站,91亚洲国产系列精品第56页

||  歡迎訪問甘肅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甘肅環境保護網官方網站,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            
 
  • <strike id="8cgqa"></strike>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新聞資訊 - 環保要聞
    甘肅省生態環境廳2019年5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實錄
    發布時間:2019.05.29    新聞來源:官網   瀏覽次數:

    5月22日上午,甘肅省生態環境廳舉行5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甘肅省生態環境廳土壤生態環境處陳靜榮處長和環境應急管理處楊文川副處長參加發布會,介紹《甘肅省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實施方案》和環境應急方面的有關情況。甘肅省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中心主任張興林主持發布會。

    張興林: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省生態環境廳例行新聞發布會。

    今天發布會我們邀請到省生態環境廳土壤生態環境處陳靜榮處長和環境應急管理處楊文川副處長,為大家介紹《甘肅省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實施方案》和環境應急方面的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的提問。參加今天例行新聞發布會的有中央駐甘、省市10多家媒體的記者朋友們,歡迎大家的到來。

    土壤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土壤環境質量關系人民群眾生態健康,關系美麗甘肅建設。下面,請土壤生態環境處陳靜榮處長介紹《甘肅省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實施方案》

    陳靜榮: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下面我就《甘肅省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向大家作簡要介紹。

    一、《實施方案》編制背景

    治理農業農村污染,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工作,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等重要會議上強調,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打幾場標志性的重大戰役,其中包括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確保3年時間明顯見效。

    近年來,我省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域無垃圾、農村環境整治、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得到逐步改善。但總體上看,我省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村莊“臟亂差”問題在一些地區依然比較突出,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

    為貫徹落實中央及省上有關決策部署,根據《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關于印發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的通知》(環土壤〔2018〕143號),省生態環境廳、農業農村廳會同省直有關部門聯合印發了《甘肅省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實施方案》,突出重點區域,動員各方力量,強化各項舉措,深入推進我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補齊我省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突出短板,增強農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推動鄉村振興。

    二、《實施方案》的目標確定

    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是一項長期任務,必須聚焦重點目標任務,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堅持優先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突出環境問題。《實施方案》基本沿用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一保兩治三減四提升”的目標要求,并在此基礎上與我省開展的全域無垃圾、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目標指標進行了充分的銜接,根據環境質量、自然條件、經濟水平和農民期盼,科學確定整治目標任務。主要考慮是:

    (一)農村飲水安全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獲得感,由于我省農村飲用水水源點多面廣、單個水源規模較小,水源保護管理基礎薄弱、防護措施不足、長效運行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依然存在,迫切需要加大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力度。

    (二)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是農村人居環境的突出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作出了專門部署,《實施方案》以國家《行動計劃》相應目標為底線要求,結合我省全域無垃圾等工作,將相應指標進行了調整。

    (三)減少化肥、農藥使用落實國家和省上已有的要求,同時,考慮我省為干旱缺水地區,大量農業用水一方面擠占生態用水,另一方面農田退水對水體造成污染,有必要減少農業用水總量。

    (四)根據國家已有的部署,《實施方案》對主要由農業面源污染造成水質超標的控制單元水質改善提出要求,對提升畜禽糞污、秸稈、農膜、尾菜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明確了目標。同時,我省農業農村環境監測、執法工作相對滯后,農村缺乏環保機構和人員力量,農民群眾參與農業農村環境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亟待增強,迫切需要提升農業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和農民群眾參與度。

    三、《實施方案》的主要內容

    (一)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在加快農村飲用水水源調查評估和保護區劃定、加強農村飲用水水質監測、開展農村飲用水水源環境風險排查整治等三個方面,推進我省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要求到2020年底前完成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1000噸以上的飲用水水源地調查評估和保護區劃定工作,有效保障飲水安全。

    (二)加快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落實《甘肅省農村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做好與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全域無垃圾行動等工作的銜接,統籌考慮生活垃圾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垃圾處理的源頭減量。制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排放標準,篩選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用技術和模式,加強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銜接,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20年,確保完成2500個建制村的環境整治任務,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顯提高。

    (三)著力解決養殖業污染。推進養殖生產清潔化和產業模式生態化,以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為核心,以生態養殖場為重點,優化調整畜禽養殖布局,推進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升級,帶動畜牧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建立畜禽糞污等農業有機廢棄物收集、轉化、利用網絡體系,探索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運營機制,加快畜禽糞污處理全產業鏈建設,培育壯大多種類型的糞污處理社會化服務組織,實現生豬等畜牧大縣整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嚴格畜禽規模養殖環境監管,將規模以上畜禽養殖場納入重點污染源管理,對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實施排污許可制度,完善畜禽規模養殖場直聯直報信息系統。

    (四)有效防控種植業污染。持續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充分利用有機肥資源,積極探索有機養分資源利用的有效模式,鼓勵引導農民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用量。深入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與全程綠色防控措施,提高農民科學用藥意識和能力,加快培育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等社會化服務組織,分區域分作物加強全省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示范縣建設。強化秸稈禁燒和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秸稈全量化綜合利用,優先開展就地還田,在秸稈綜合利用領域盡快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在重點用膜地區,整縣推進農膜回收利用,推廣地膜減量增效技術,做好地膜回收利用示范縣建設,完善廢舊地膜殘留監測網絡。重點針對蔬菜生產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以及倉儲、購銷、加工企業,統籌推進尾菜處理利用,探索構建“政府補貼+菜庫付費”的尾菜處理利用機制。

    (五)強化農用地管理。加快推進品種節水、農藝節水、設施節水、機制節水等高效節水農業發展新模式,發展節水農業。在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的基礎上,有序推進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2020年底前建立分類清單。制定實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加強對嚴格管控類耕地的用途管理。以耕地重金屬污染問題突出區域和鉛、鋅、銅等有色金屬采選及冶煉集中區域為重點,開展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

    (六)提升農業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明確和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建立農業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強化準入管理和底線約束。強化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管執法,創新監管手段,鼓勵公眾監督,構建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管執法工作機制。落實鄉鎮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確保責有人負、事有人干。加強肥料、農藥登記管理,建立健全肥料、農藥使用調查和監測評價體系。

    張興林:生態環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省生態環境廳在省委、省政府和生態環境部的領導下,全力推進環境安全管控,精準實施環境隱患排查與整治,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有力保障了全省生態環境安全。下面請環境應急管理處楊文川副處長,介紹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情況。

    楊文川: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下面,由我向大家簡要通報一下全省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基本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環境風險防控工作,相繼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特別是,2018年5月18日,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有效防范生態環境風險,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和生態環境部的堅強領導下,我省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秉持“隱患險于事故、防范勝過救災”的理念,將環境風險防控納入常態化管理,系統構建事前嚴防、事中嚴管、事后處置的全過程、多層級風險防范體系,不斷完善風險防控和應急響應,切實加強環境風險隱患排查與整治,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有力保障了全省生態環境安全。

    一、健全應急管理機制,形成系統性應急管理體系

    環境應急堅持“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管理機制,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在地方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日常工作實施監督管理,指導、協助、督促下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做好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經過多年發展,我省環境應急組織機構逐步健全,應急管理體系不斷延伸。截止目前,省生態環境廳新成立了環境應急管理處,全省13個市州生態環境局均設立了環境應急中心(定西市生態環境應急管理職能由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部門承擔),全省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全省環境風險防控工作得到提高。

    2015年至2018年,我省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29起,其中2018年4起,比2015年的11起、2016年的9起、2017年的5起分別下降了64%、55%和20%;今年截止目前,指導各地有效應對突發事件3起,因處置及時未造成環境污染。突發環境事件數量、影響范圍均呈逐年下降趨勢。

    二、狠抓應急預案管理,建立多層級預案管理體系

    我省積極推進各級政府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修訂工作,不斷完善政府環境應急預案體系。2018年,省政府修訂印發了《甘肅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地方各級政府根據新修訂的《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和《甘肅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正在穩步推進本轄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修訂工作。

    立足全省工作實際,我廳指導各市(州)印發了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不斷夯實涉危險化學品、飲用水安全突發環境事件應對能力。同時,加強了企事業單位環境應急預案備案管理,截至目前,全省符合備案條件的企業2601家,已完成備案2575家,備案率達99%。

    三、加強和規范制度化建設,提高科學應對水平

    我廳先后制定印發了《甘肅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內部實施細則》、《甘肅省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考核辦法》、《甘肅省生態環境廳對外宣傳和新聞發布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范性制度文件,進一步明確了突發環境事件應對響應、信息報告及新聞發布的工作職責、工作內容、工作流程;發文規范了全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管理,指導企業從源頭防控環境風險;起草了《甘肅省道路運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責任與管理規定》,旨在理順各部門預防和應對道路交通事故現場救援及次生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職責,最大限度的減少或避免因車輛道路運輸事故次生突發環境事件的環境影響,目前正在征求各部門意見;嚴格按照原環保部出臺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階段污染損害評估工作程序規定》及我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實施方案,配合生態環境部及時對2015年隴星銻業污染事件、2018年平涼涇川柴油貨車泄漏等重大突發環境事件開展調查,依法依規對肇事企業、部門和相關責任人問責;積極協助各地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探索性研究與實踐。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省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將按照省委、省政府有關要求,嚴格突發環境事件風險管控,確保全省生態環境安全。

    (一)有序提升應急管理水平。根據《中共甘肅省委辦公廳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甘肅省污染防治攻堅方案>的通知》和《甘肅省環境保護廳關于印發<甘肅省提升環境應急能力預防突發環境事件專項行動方案>的通知》要求,有序推進提升區域、流域環境風險管控水平、推動環境應急搶險救援隊伍及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等重點工作順利實施,全面提升各級政府環境應急管理能力、綜合協調保障能力、協同應對能力和突發環境事件監測預警能力。

    (二)做到環境應急“三個及時”。一是事前防范及時。著力加強環境風險防控工作,加大對轄區重點環境風險源企業的督查力度,督促企事業單位落實環境安全主體責任和地方生態環境部門環境安全監管責任;同時,在重大節假日、汛期以及敏感時期,全面落實24小時環境應急值守、領導帶班制度和信息“零”報告制度,做到“有事報情況,無事報平安”。二是事中應對及時。以“快、準、穩”為原則開展突發環境事件的應對處置,嚴格按照“五個第一時間”要求,指導和配合當地政府,積極做好各類突發環境事件的調查處置工作,努力將事件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同時,認真落實生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滿足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強群眾監督。三是事后調查及時。嚴格按照《突發環境事件調查處理辦法》要求,明確工作職責、規范工作程序,及時組織開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階段污染損害評估和事件調查工作,查明事件原因、性質,為事件定級和后續工作提供支撐。

    (三)推進環境應急“四個常態化”。一是應急聯動常態化。進一步強化相鄰省市和省內各相關部門之間的應急聯動機制建設,有效加強信息交流、資源共享和協調處置等方面的協作,逐步實現信息互聯互通、配合相得益彰、工作上下一心常態化,為保障我省環境安全奠定基礎。二是評估性應急演練常態化。有序推進全省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常態化開展評估性應急演練,有效結合各轄區內環境風險特征,有針對性開展各類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真正實現檢驗預案、多級聯動、快速響應、科學處置的目的。三是預案體系建設常態化。在推進開展行政區域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的基礎上,不斷提升政府、企事業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逐步實現全省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應急預案體系建設,為科學開展各類突發環境事件提供技術支撐。四是業務培訓常態化。不斷探索多元化培訓方式,以集中輪訓、內部培訓、交流互訪等多種形式,開展環境應急管理業務培訓,全面提升各級環境應急管理工作人員應急管理工作水平和綜合實戰能力,為保障全省環境安全奠定基礎。

    張興林:感謝陳靜榮處長和楊文川副處長的介紹。下面,進行記者提問。

    甘肅日報記者:剛才聽了陳靜榮處長對《甘肅省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實施方案》的介紹,請問如何確保《實施方案》提出的目標任務得到有效落實?

    陳靜榮: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提的很好。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為確保完成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的目標任務,《實施方案》明確了七項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按照省負總責、市縣落實的工作推進機制,省政府對全省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實施統一領導,省直有關部門密切協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市(州)政府對本地區農村生態環境質量負總責,做好上下銜接、域內協調和督促檢查、市級考核驗收等工作。縣(市、區)政府作為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的責任主體,積極做好項目落地、資金使用、推進實施等工作,對實施效果負責。鄉鎮政府做好具體組織實施工作。

    二是完善經濟政策。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立污水垃圾處理農戶繳費制度,合理確定繳費水平和標準。研究建立農民施用有機肥市場激勵機制,研究制定畜禽糞污處理主體用地用電優惠政策,保障用地需求。鼓勵各地出臺有機肥生產、運輸等扶持政策,落實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資源化利用和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電價優惠政策。

    三是強化技術和人才支撐。整合科研資源,強化科技攻關,開展農業農村污染治理關鍵技術、工藝和裝備研發。分級分類制定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維護技術指南,加強農業農村污染治理項目建設和運行管理人員技術培訓,切實提升項目建設和管理運行水平。不斷完善尾菜處理利用技術支撐體系,集中打造一批尾菜處理利用技術集成示范典型,因地制宜推廣田間尾菜堆(漚)肥、直接還田等處理利用技術,將尾菜就地就近安全無害化處理。

    四是培育市場主體。采取城鄉統籌、整縣打包、建運一體、特許經營等多種方式,吸引第三方治理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落實和完善融資貸款扶持政策。引導貧困縣將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與脫貧攻堅相結合,與特色產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相結合,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生態環境改善互促互進。

    五是加強村民自治。將農業農村環境保護納入村規民約,建立農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直接受益機制。引導農民保護自然環境,科學使用農藥、肥料、農膜等農業投入品,合理處置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

    六是加大投入力度。認真落實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要求,建立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市縣投入為主的機制。地方各級政府要統籌整合生態環境、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等資金,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穩定的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經費渠道。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加大對農業農村污染治理領域的支持力度。深化“以獎促治”政策,合理保障農村環境整治資金投入。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以工代賑等多種方式,充分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七是強化監督工作。建立考評體系,制定驗收標準和辦法,以縣為單位進行檢查驗收。將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工作納入全省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考核范圍,作為地方黨委和政府目標責任考核、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將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突出問題納入省級生態環保督察范疇,對污染問題嚴重、治理工作推進不力的地區進行嚴肅問責。

    中國甘肅網記者:請問圍繞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如何提升全省應急保障能力建設?

    楊文川: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去年9月,省生態環境廳向各市州政府印發《甘肅省提升環境應急能力預防突發環境事件專項行動方案》,從提升區域、流域環境風險管控水平、建設完善流域環境風險防控設施、建設環境應急搶險救援隊伍及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3個方面提出了提升全省環境應急保障能力的目標要求及具體措施。

    一是推進全省環境應急救援隊伍及物資儲備庫建設。針對全省重點環境應急物資短缺,調運不便的實際,省生態環境廳按照“覆蓋全省、區塊保障、調運便捷”及“省級指導、地方協調、企業組建”的原則,開展全省環境應急主要信息調查,完善全省環境應急物資緊急調運體系數據庫;由省生態環境廳、相關市級人民政府、相關大型企業三方共同建設區域環境應急搶險救援隊伍及區域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依托企業現有救援力量、技術裝備、應急物資,擬分別在我省東部、中部、西部、隴南地區組建“區域環境應急搶險救援隊伍”及與隊伍相匹配的“省級區域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負責全省各類突發環境事件及敏感事件的現場污染控制、現場應急處置及后續安全處置工作。

    二是開展重點流域水環境風險評估工作。2018年起,省生態環境廳擬分三年有序推進省內黃河、長江、內陸河(黑河)3大流域重要水系環境風險評估工作,摸清全省出入境河流斷面、環境風險點分布、流域水環境現狀、環境風險防控工程設施及環境應急能力現狀,提出流域環境風險防控工程體系建設、環境應急物資體系建設及流域環境應急管理措施建議,為流域環境應急管理及環境風險防控工程建設提供技術支撐。目前,《甘肅省重點流域環境風險評估項目實施方案》正在有序推進。

    三是切實發揮環境應急專家隊伍技術指導作用。2018年以來,我廳采取個人申報、市州和單位推薦相結合的方式對現有省級環境應急管理專家庫進行更新完善,補選了一批國內知名或具有實戰經驗的專家,組建了由環境監測、安全工程、制藥工程、化工生產、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大氣污染治理、應急管理等專業領域組成的環境應急專家庫,形成了領域涉及廣泛、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的專家庫管理模式。

    省交廣臺記者:我省各地農村差異較大,請問陳靜榮處長,如何才能兼顧各地農村經濟發展和自然差異,推進全省農村環境的逐步改善?

    陳靜榮:謝謝您的提問,農業農村污染治理量大面廣、基礎薄弱,是一項長期任務。《實施方案》明確要求,開展農業農村污染治理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根據各地發展水平、地域特點、產業條件、人口規模和群眾生產生活習慣,統籌兼顧當前與中長期發展需要,科學確定整治目標,合理安排治理任務和建設時序,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同時,要求堅持從實際出發,先易后難,區分輕重緩急,采用適用的治理技術和模式,不搞一刀切和齊步走,不搞形式主義。

    為指導各地科學確定目標任務,《方案》明確了分區域的目標要求。比如就鄉鎮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按照城市近郊及縣城周邊地區、鄉鎮及周邊地區、偏遠村莊及深度貧困村三種情況分別制定指標。就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對一般區域作出了規定,畜牧大縣、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率先實現上述目標。

    甘肅經濟報記者:請問環境應急管理處作為一個新成立的處室,如何理順應急管理機制,形成全過程應急管理格局?

    楊文川:省生態環境廳按照機構改革職能配置,新成立了環境應急管理處,這充分說明省委省政府對生態環境應急工作的高度重視,對我們進一步加強環境應急工作、防范化解環境風險、理順應急管理機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為形成全過程、全方位的應急管理格局,著力做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應急值守,確保信息暢通。嚴格按照省委、省政府應急值守和信息報送有關要求,始終堅持領導帶班和24小時值守制度。每周按時參加省政府總值班室視頻點名,匯報應急值班情況,做到了準確、及時、全面,并通過省生態環境廳網站按季度主動公開突發事件應對情況。

    二是提前預防預警,及時消除環境安全隱患。及時防范各類突發環境事件苗頭性問題,加強重大節日、敏感時段、汛期暴洪災害環境安全監管,下發專項通知及預警信息,要求各地加強值班值守;根據敏感時段全省環境安全形勢分析,按照全覆蓋、零容忍、嚴執法、重實效的要求,重點對全省尾礦庫、化工生產、危化品儲運、飲用水源、重點流域等環境風險點和敏感保護目標開展隱患排查并實行動態管理,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點、不留隱患,盡可能地防范各類環境污染事故發生。3月21日江蘇響水化工園區爆炸事故發生后,省生態環境廳立即安排部署全省石油、化工行業環境安全專項檢查工作,督導當地政府進一步夯實環境風險管控水平。

    三是深入開展環境風險排查,防范化解重大環境風險。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工作要求,省生態環境廳制訂了《2019年全省生態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工作方案》,以摸清和掌握本轄區生態環境安全領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為根本目的,聚焦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污染防治設施運行、重點區域(流域)環境隱患、固體(危險)廢物安全貯存處置等隱患排查工作重點,分批次對轄區內涉及環境風險的企業和風險源開展排查,推動地方政府全面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落實“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全面負責、群眾參與監督、專家咨詢和技術指導”的綜合治理模式,做到徹查徹改。按照環境風險屬地管理原則,組織實施全省嘉陵江上游尾礦庫污染防治工作專項檢查,督促企業開展突發環境事件隱患排查治理,建立隱患排查治理檔案,進一步完善環境風險隱患排查督查制度,對本轄區企業環境隱患排查治理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對發現的環境安全隱患,責令企業制定整改方案,明確整改時限,確保整改措施落實到位。

    騰訊甘肅記者:楊文川副處長您剛才提到,近幾年我省妥善處置了多起突發環境事件,請問這方面有什么經驗?

    楊文川:部門聯動、形成合力是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的有效機制。近年來,本著“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原則,省生態環境廳持續深化與氣象、交通運輸、應急管理、水利等部門的應急聯動機制,形成了有效合力。同時,加強與青海、陜西、四川、寧夏、內蒙等省區跨界、跨流域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的會商和交流,推進涉及長江、黃河及內陸河上下游相鄰省份接壤市州之間,建立健全應急協作框架機制。目前,我省甘南州與四川阿壩州簽訂了聯動協議;慶陽市已與下游陜西省咸陽市,平涼市與上游寧夏固原市,白銀市與相鄰寧夏中衛市已多次進行銜接協商,正在穩步推進上下游環境應急聯動協議簽訂相關事宜。

    張興林:今天的例行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再次感謝兩位發布人!也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們!謝謝大家!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  隱私與安全  |  聯系我們
    主辦單位:甘肅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聯系方式:(0931)8649676 (0931)8786263   郵箱:gshbcyxh@126.com
    通訊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甘南路171號(蘭海商貿城院內)   
      隴ICP備18003209號-1 隴ICP備18003209號-2 公安備案號:62010202002920    郵編:730000   聯系電話:(0931)8649676 (0931)8786263  
    <strike id="8cgqa"></strike><strike id="8cgqa"></strike>
  • <ul id="8cgqa"><tbody id="8cgqa"></tbody></ul>
  • <ul id="8cgqa"></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