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合肥、蘭州、寧德、太原等地紛紛宣布,大刀闊斧推進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生活垃圾不分類、不按規定投放、混裝混運這種落后的處理模式正在被打破。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環保聯盟(下稱“中國環聯”)日前發布的《生活垃圾處理行業2018年度發展報告》和《生活垃圾分類行業2018年度發展報告》稱,我國現有生活垃圾填埋場將迎來大面積封場階段,垃圾焚燒漸成主流,未來垃圾分類還將全面進入收費時代。與此同時,未來固廢末端垃圾焚燒強者恒強的市場格局已較為明朗。
不按規定分類和投放將受懲處
1月31日,上海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于7月1日起施行。
按照這一條例,個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罰200元,單位混裝混運最高可罰5萬元。上海全市將逐步推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制度。按照誰產生誰付費的原則,逐步建立計量收費、分類計價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
該條例還規定,垃圾分類為“四分法”,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和干垃圾四種。條例還針對特定對象提出了強制性要求,要求推進產品包裝物、快遞包裝物減量;快遞企業在本市開展經營活動的,應當使用電子運單和環保箱(袋)、環保膠帶等環保包裝,鼓勵寄件人使用可降解、可循環使用的環保包裝;農貿市場、標準化菜場應當按照標準配置濕垃圾就地處理設施。
條例還要求嚴格規范收運和轉運行為,明確收運單位必須使用專用車輛和船舶實行密閉運輸,不得混裝混運;建立“不分類、不收運,不分類、不處置”的監督機制,保障全程分類效果的實現。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上海按照源頭減量、全程分類、大幅提升末端垃圾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的思路,去年已在靜安、長寧、松江等6個區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全市建成了3374個再生資源回收點,開工建設了15個垃圾末端處置設施。
1月31日,安徽省合肥市也頒布第201號政府令,《合肥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將于3月15日開始施行。合肥市將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制度。在該制度框架內,有物業的小區內,物業服務企業為責任人;沒有物業的小區內,村(居)民委員會為管理責任人。責任人沒有履行義務,就將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并將視情況接受500元至5000元的罰款。
合肥市這項罰款也將針對單位和個人。辦法規定,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告示的時間、地點、方式等要求分類投放生活垃圾,不得隨意傾倒,拋灑、堆放。未按照規定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的,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營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對個人處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處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2月1日,《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正式施行。辦法規定,蘭州市機關、團體、學校、企事業單位、住宅、商業樓宇等區域將分類設置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公共場所、城市道路等區域也將分類設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近期,福建寧德、山西太原等城市也都宣布將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按照先易后難、分類治理和大分流、小分類的思路,太原市將有針對性地開展垃圾分類,初步建立了大件垃圾、裝修垃圾、廢舊衣物、廢舊電池等專項收運處理體系。
垃圾分類即將進入收費時代
2017年3月,為切實推動生活垃圾分類,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國家發展改革委、住建部頒布《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要求在中國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截至目前,全國46個重點城市均已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設施體系建設,多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已初見成效。
《垃圾分類處理行業2018年度發展報告》介紹,從垃圾分類覆蓋面來看,46個重點城市均公布了實施方案。其中,有41個城市已開展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建設,19個城市出臺了示范片區建設和驗收標準。70%的城市(32)已通過公開招標方式采購垃圾分類運營企業,尚有30%的城市(14個)未發現此類招投標項目。
按合同總金額,《垃圾分類處理行業2018年度發展報告》把近三年涉及生活垃圾分類運營項目的42座城市分為四類:
合同額1億元以上城市(9座),分別為北京市、成都市、德陽市、廣元市、杭州市、合肥市、蘭州市、南京市、鄭州市。
合同額500萬以上城市(12座),分別為廣州市、濟南市、寧波市、上海市、深圳市、蘇州市、天津市、武漢市、西安市、西寧市、宜春市。
合同額500萬以下城市(11座),分別為大連市、福州市、貴陽市、南昌市、沈陽市、太原市、銅陵市、宜昌市、長春市、長沙市、重慶市。
未采購服務城市(14座),分別為哈爾濱市、?谑、邯鄲市、呼和浩特市、昆明市、拉薩市、南寧市、青島市、日喀則市、石家莊市、泰安市、烏魯木齊市、咸陽市。
從數據可以看出,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不斷推進,垃圾分類市場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垃圾分類市場化改革在各地上演,垃圾分類或將成為固廢領域的熱門市場。
中國環聯稱,進入2018年以后,垃圾分類服務項目呈逐月增加趨勢。市場需求的釋放,不僅催生了眾多新生的垃圾分類企業,眾多老企業在經營范圍增加了“垃圾分類”項目,這種趨勢在環衛行業尤為明顯。
2018年12月18日,中國環聯通過企業工商數據平臺查詢得知,目前經營范圍涉及垃圾分類的公司或機構為4000家左右。其中,天眼查的查詢結果為3999家,企查查的查詢結果為4032家,啟信寶的查詢結果為3912家。
《垃圾分類處理行業2018年度發展報告》稱,2018年7月2日,國家發改委公布的《關于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底前,全國城市及建制鎮全面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這標志著,繼鼓勵、試點、強制等手段之后,垃圾分類即將進入收費時代。
中國環聯分析稱,遵循“污染擔責”的原則,未來,為了推廣垃圾分類,分類者可以少付費,不分類或混合分類的就實行高一些的收費標準。作為一種環境政策工具,垃圾計量收費的重點并非在“收費”。因為收費不是目的,減量才是關鍵。
填埋場修復市場空間龐大
《生活垃圾處理行業2018年度發展報告》介紹,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逐年增長,2016年生活垃圾清運量已經達到2.70億噸,其中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2.03億噸?h城生活垃圾清運量0.67億噸,并在以每年4%-5%的增速逐年攀升。根據2018年中國統計年鑒,2017年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達2.15億噸。
據住建部2018年統計年鑒,至2017年底,共計有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1013座,其中,城市生活衛生填埋場有654座,2017年年處理量為12037.6萬噸,占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總量的57%;垃圾焚燒發電廠有286座,2017年年焚燒處理量為8463.3萬噸,占2017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總量的40%;其他無害化處理廠34座,2017年無害化處理量為533.2萬噸,占2017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總量的3%。
該報告介紹,盡管目前垃圾衛生填埋仍在我國生活垃圾處理方式里占比較高,但隨著垃圾焚燒行業的迅速發展,垃圾焚燒在無害化處置中的占比慢慢增大,如今占比超過40%。行業集中度相對較高,競爭格局趨于穩定。
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表現出明顯的地域性,主要表現在區域分布不均。東部地區(京、津、滬、魯、蘇、浙、粵、閩、瓊9。▍^、市))垃圾焚燒發電數量較多,該地區人口集中、GDP較高、地方財政狀況較好。垃圾焚燒處理能力東部地區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少。
中國環聯預測,隨著東部地區的生活垃圾焚燒項目的逐步飽和,有理由相信,未來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將逐步向中部及西部轉移。
據《“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的主要目標要求:到2020年底,具備條件的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建成區)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建制鎮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全覆蓋。
這也意味著,現有生活垃圾填埋場將迎來大面積封場階段。隨之而來的是龐大的填埋場修復規模。據不完全統計,未來5年內待修復的填埋場土地近7900公頃,填埋場修復市場空間龐大。
中國環聯預測,生活垃圾處理城鄉一體化項目也將成為農村垃圾治理的主流路線,該市場空間潛力巨大。生活垃圾處理城鄉一體化模式可以理解為“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市處理”,一般適用于垃圾處理廠周邊20公里內的村莊。理論上看,每40公里建造一個垃圾處理廠就可以服務到所有村莊。
目前,我國垃圾焚燒行業主要的參與者涉及三類企業:國有企業包括康恒環境、光大國際、中國環境保護集團、北京控股、啟迪桑德、深圳能源、綠色動力環保、上海環境、瀚藍環境、首創環境、重慶三峰等;民營企業包括錦江環境、盛運環保、浙江旺能、粵豐環保、中國天楹、圣元環保、偉明環保、盈峰環境等;外資企業主要有威立雅中國等。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22家固廢龍頭企業新增生活垃圾焚燒總規模119421噸/日,增速約23%。整體上看,目前行業龍頭在項目經驗、技術、模式以及品牌等方面優勢明顯,目前垃圾焚燒行業第一梯隊市占率已經達到80%,未來固廢末端垃圾焚燒強者恒強的市場格局已較為明朗。
|